形成了默契?于是应该上交给中央的税款有很大部分就成为了纸面上的税款。
朝廷名义上有钱,可都看不到,而且在各级官吏的共同欺瞒下,士绅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从缴纳一半拖欠一半逐渐到缴纳二成甚至于不缴纳,反正大家伙一起欠着就是,这也是明末时期中央朝廷税收越来越少的主因之一。
可欠款毕竟是欠款,纸面上的钱从律法的角度也是要还的,拖欠多了也不好交代,特别是那些土地拥有量多的士绅,经常拖欠数额巨大的税款,他们为什么毫无顾忌的这么干?
地方上的互相包庇是其一,然后朝廷中央的妥协是其二。
皇帝只要不是煳涂蛋他们也会清楚底下的奥妙玄机,要不万历怎么会往各地派遣税监?搞得全天下一片咒骂?
可万历帝却真的见到钱了的。
然后地方上会有灾害吧?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甚至还有火龙烧仓引兵借粮等等。而中央也就是皇帝也会有庆贺吧,甭管是借过生日还是立太子,亦或是某地出现了祥瑞,横竖就是个借口么,那就减免了地方上欠下的一部分税收。
当然地方上的人也要卖皇帝面子,接下几年里,就老实的多交一点税。
皇帝也很无奈的,官官相护啊,皇帝也拿这些人没办法。
地方上的舆论权也都掌握在士绅群体手中,不催收吧,朝廷没钱用,催收稍微急迫一点,士绅们就敢鼓动老百姓暴乱,要是在催收的过程中不小心打伤人或者死人,那麻烦就更大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五人墓碑记。
作者是张溥。大名鼎鼎的复社领袖,在野政党之魁杰。
一手推动了首辅周延儒的起复。
当大明局势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大明朝真的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张居正的改革没能给大明改命,朝廷律法在士绅官僚们眼中已经成为玩物,而如此之大明就还能得好吗?
历史上鞑清入关后,经过多年的学习,对于明朝财政恶化的根本原因也心知肚明,起初因为南方抵抗势力的存在,所以鞑子优待江南士绅集团。可到了顺治后期时,人家的江山已经坐稳了,并且因为长期和南方的抵抗势力连连战争让清廷的财政数据相当的难看,于是鞑清就开始对江南士绅下手了。
老朱家的皇帝顾忌名声,一般来说地方上一闹腾,皇帝就会妥协,可鞑清刚刚马上得来天下,对于不服从者可没有朱家皇帝那么好的脾气,以武力为后盾,清廷清缴江南地区欠税行为是真敢杀人的,故意拖欠朝廷税款严重的抄家灭族,稍微轻一点的处罚也是革除功名。
一个“江南奏销桉”期间被降职和革除功名的人数高达一万多人,但凡拖欠一丝一毫都会被严惩不怠。接着哭庙桉和通海桉等等,一系列的手段下来,江南立马就乖乖的老实了。
所以说,某一阶级真的是软弱的,没有赤脚的能豁得出去。因为前者家大业大,后者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而现在秦朗要做的就是叫士绅和百姓,都乖乖的缴纳自己所应该缴纳的税赋。
我并不多收你的,可你也决不能少了老子一粒儿米。
同时严肃整顿下乡收粮的差官。
各县都组织起粮管局,负责粮食的收缴和囤积。
严格规范粮差税丁们的行为规范,像过去(一条鞭法之前)的淋尖踢斛是绝对不能重现的。
约翰牛的哥尔柏说的很对——“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过去大明粮差们的行为与之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这多拔出的鹅毛它没有落进大明的官库里,而只是落进了粮差官员们的私人腰包里了。
很多下乡的粮差,得到差遣之后就开始苦练‘一脚’内功,目的是做到快狠准、短平快,一脚下去既能踢出更多的粮食又能